无锡广告设计公司

记录片本是电影的长子【无锡影视制作】

      中国纪录片为何会被另眼相待,而不是放到西方通行的评价体系里?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:西方多将纪录片视作电影的一种,而非置于电视范畴。提到纪录片时,他们用的词是“DocumentaryFilm”,纪录电影。

那么问题来了,究竟“什么是纪录电影?”
      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张同道说,“最早的电影,其实就是纪录片——纪录片本是电影的长子,现在却沦落成了故事片的穷兄弟。”同时,他套用了一句HBO的广告词:“It’s not TV,It’s documentary film.”(这不是电视节目,这是纪录电影。)“电视只是纪录片的一个传播媒介,而纪录片本身的制作方式跟电视栏目完全不同。”在纪录片产业更为成熟的日本,“观众不会去刻意区分剧情片和纪录片,宣传上也没有大的区别。”小笠原隆夫说,“在东京,放映纪录片的电影院就有几十家,虽然规模比综合电影院略小,但数量很多,纪录片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民众认知度,都和剧情片差不多。”而在艺术院线发达的法国,纪录片的公映就更不是问题。据坡提克透露,法国纪录片每年公映的数量在30—40部,每场6—9欧元的票价也和剧情片相同。韩国的纪录片播放渠道和中国类似,以电视台为最大阵营。但2008年一部名叫《牛铃之声》的纪录片,不但走进了院线,还创下200多亿韩币的本土最高纪录片票房,连当时的   韩国总统李明博都进电影院观摩,成为当时一大文化事件。

 

      从那以后,又陆续有20多部纪录片走进影院,逐渐培养起民众在电影院内观看纪录片的习惯。如今,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(KOFIC)每年会为纪录片提供2亿韩币(约合人民币110万)的资助,政府也会为纪录片的公映买单,使其获得免费的公映场所。虽然韩国电影市场仍以好莱坞大片和本土剧情片主打,但每年还能有十几部纪录在大银幕上争得一席之地。
      在中国,台湾纪录片人也走出了一条路。台湾导演杨力州曾因为纪录片环境太差,“完全不能在电视环境里创作”,而另辟蹊径,将纪录片推向院线,结果成为一种特色,不但感动了观众,“也影响到台湾政府,让纪录片真正产生了改变的动力”。在谈到如何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看纪录片时,杨力州说:“用幽默来包装,当观众哈哈大笑的时候,我准备好了一个一个的胶囊,丢到每个人嘴里去。笑的时候他不会想太多,因为故事太有意思了。可是电影还没有结束的时候,或者当他走出剧院的时候,这个胶囊就化开了,这里面是愤怒,他就意识到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苦涩的命题。” 
    这两年,大陆也有几部纪录片上了院线,它们有一个共性——起源于综艺节目真人秀——《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》、电影版《爸爸去哪儿》、快乐男声的《我就是我》。都是奔着上亿票房去的,但最终只有《爸爸》凭着贺岁档明星亲子的卖点获得高票房,即使是著名纪录片人范立欣的《我就是我》,也只获得670万票房,而投资却过千万。

票房失利的原因有很多:急功近利、宣传不当、档期不好、遇到劲敌……但原因之一,就是大陆观众尚不习惯将纪录片也视为电影类型的一部分——即使,在国际众多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中国纪录片数量,很可能已经超过中国电影。也有人预测,2014全年电影票房即将超过300亿大关,这300亿里只要有百分之一属于纪录片,就是中国纪录片的另一个未来。

更多影视、设计信息可关注 无锡中智传媒微信公众号:wuxicisd


返回

无锡市中智策划传媒有限公司        Add: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凤宾路100号联东U谷总部商务园18号大厦22层2207        Tel: 0510-82711116 / 82722265
Web: www.cisd.com.cn        E-mail、Msn:wxcisd@163.com        QQ: 547014608 直接与中智传媒对话         Hotline: 15061819666

Copyright@2006-2019 cisd.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 苏公网安备 32021302000733号   苏ICP备0601513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