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无雪的的冬天,2014年的第一天上班,作别一年中的种种逝去与新生、热闹与冷清、褒扬与批评。一些人、一些事,都永远留在了2013年。
华语片,争议多
截至2013年12月8日,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200亿元,近60部电影票房破亿,刷新了历史纪录。中国电影市场的潜力毋庸置疑,就连好莱坞也来巴结,推出各种“特供版”的大片。或是让中国演员来演几个小角色、到中国拍几场戏,但在国际公映版中删除,比如5月上映的《钢铁侠3》中,范冰冰和王学圻的角色只出现在内地版;或是在影片中加入中国元素,比如9月上映的《蓝精灵2》开头10分钟,植入了《中国达人秀》、新浪微博等广告。
市场大到外人眼红,那我们自己的华语电影在2013年又干了些什么呢?
从6月的《富春山居图》开始,“低口碑高票房”似乎成了华语电影新的营销手段。这部超级混搭大片乱炖了特工、科幻、恐怖、夺宝、动作等元素,逻辑一塌糊涂、人物莫名其妙、剪辑乱七八糟,但票房两天过亿。
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《小时代》上。郭敬明导演人小志不小,一口气在6月和8月推出了两部《小时代》,第三部也已在拍摄中。尽管顶着青春梦想的光环,但影片中物欲横流、抄袭随处可见――这倒也继承了郭作家一贯的风格。骂声如雷,但谁也拦不住两部片子近8亿元的票房。
著名导演也无法抵挡票房的诱惑,开始蹚“烂片”这浑水。拍过《逃学威龙》、《精武英雄》等电影的香港导演陈嘉上,从2008年的《画皮》开始,到2011年的《画壁》,再到2012年的《四大名捕》、2013年的《四大名捕2》,影评人称其可以接棒“烂片之王”。有评论说,“烂片”在商业上的成功,折射了中国电影行业一种畸形的成功学——票房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,只要票房能大卖,影片的艺术性、价值观乃至观众的感受都可以弃之不顾。
岁末又是贺岁档,截至12月28日,冯小刚的《私人定制》公映10天票房已过5亿元,分析师预计总票房将在10亿元左右。这部被称为升级版《甲方乙方》的喜剧贺岁电影获得了褒贬两极的评价,赞的人称其回归了批判现实的锋芒,贬的人则批评其是段子大拼凑,充斥着广告。不过和之前的“烂片”相比,《私人定制》绝对算是一部规矩的电影,至少它没有差到靠骂声搏出位。
幸好,今年的华语电影还有一股清新之气,“青春电影”成为一抹亮色。4月上映的赵薇导演处女作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》,在暮春中安放了80后的青春回忆;8月暑期档的《青春派》,没有明星名导,凭借90后、高考等关键词赢得观众;讲述大学生创业的《中国合伙人》,也踏踏实实地讲了几个年轻人的中国梦。
别总说“烂片”是时代惹的祸、影人犯的错,同样的环境下,好电影仍在那里。
电视剧,谁当道
2013年的电视剧是在一片“抗日救国”的呼喊声中激情开场的。抗日剧属于主旋律范畴,题材没有风险,观众又爱看,于是成了投资方和电视台都青睐的剧种。谁能料到,在黔驴技穷的竞争中,抗日剧居然有了神一样的情节:《永不磨灭的番号》,营长往天上扔一颗手榴弹,能打下一架日本飞机;《箭在弦上》,女侠惨遭轮奸后,突然翻身而起,用弓箭射杀十几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;《抗日奇侠》,英雄能像撕鱿鱼片那样徒手把“鬼子”撕成两半……据说,横店影视城因此有了个新名号“横店抗日根据地”。一个群众演员透露,他最多一天扮演“鬼子”,在不同剧组“死”了8次。
后来,“抗日神剧”被规范了,轮到家庭剧继续霸占荧幕。家长里短、婆媳纠纷,这本来也是长盛不衰的电视剧好题材,只是今年的家庭剧总脱不了模仿的嫌疑。从名字上看,《裸婚时代》火了,就有了《裸嫁时代》;有了《离婚前规则》,又有了《结婚前规则》;还有《老妈的三国时代》紧跟《妯娌的三国时代》,《七年不痒》伴随《七年之痒》。再细看情节,几乎每一部国产家庭剧里都有一个强势的婆婆,一个趾高气扬的丈母娘,一个想做好人却力不从心的公公或老丈人,个把无事生非的小姑子或小舅子,再堆砌上买房风波、遗产纠纷、争夺孩子等桥段,家庭剧就在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。
都说电视剧不好看,但投资却是节节攀升。《楚汉传奇》总投资2.4亿元、《隋唐英雄》2.5亿元、《隋唐演义》2.8亿元,今年先后有3部电视剧的投资超过两亿元,“史上最贵”的帽子不断易主。现在市场上的剧,100万元一集是常态,200万元一集才勉强算是大片,电视剧跨入了“亿元时代”。只是这些钱都花在哪儿了?不少制片方都大倒苦水,称演员、尤其是明星,拿走了至少六七成,所以不得不在服装、道具、后期制作上省钱。
今年的电视剧不仅贵,而且长。2012年,76集的《甄嬛传》还让观众惊叹,2013年,《隋唐英雄》120 集、《天天有喜》91集、《爱情自有天意》84集、《璀璨人生》80集……市场爱长剧,因为能够吸引稳定的观众群,广告效益好,这无可厚非,只是有时候硬生生把短剧注水拉长,质量就大打折扣。80集的《爱在春天》,里面有个配角“歌神”,从头到尾就一首歌,有时候一集要唱三回;《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》,40分钟的剧情前有10分钟回顾,后有10分钟预告,原本46集被拉长到62集。
电视剧的好坏,不在贵,不在长,关键是要好看。可惜这个道理,只有观众最明白。
流行语,网络造
《咬文嚼字》编辑部2013年年末发布了“2013年十大流行语”,分别是中国梦、光盘、倒逼、逆袭、女汉子、土豪、点赞、微×× 、大V、奇葩。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、商务印书馆、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的“汉语盘点2013”中,“中国大妈”、“小伙伴们都惊呆了”、“喜大普奔”等也位列“十大网络用语”。
有评论称,2013年的热词,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、勇气和幽默,启示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,各种矛盾纷纷显露,但前景是光明的。比如位列榜首的“中国梦”,是难得在网络和主流话语中同时流行的词语,中国人不仅会做事,也开始做梦了,瞬间有了生机勃勃的浪漫主义色彩。比如“土豪”,这个原本形容地主恶霸、带有浓重时代痕迹的词,被改头换面用来调侃社会上富而不贵的群体,直指贫富差距。一句“土豪,我们做朋友吧”,反映了人们对“土豪”戏谑而酸涩的态度。
中国的网络流行语还走出国门,惊动了英语世界,据说“Tuhao(土豪)”、“Dama(大妈)”等中文热词将以单词形式收录进《牛津英语词典》。也许是因为“大妈”事关蔓延全球的金价暴跌,而“土豪”形象描述了中国游客在国外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。
2013年还诞生了一种新的网络词汇,四字一句,类似成语。这些网络“新成语”的成员,有“喜大普奔”(喜闻乐见、大快人心、普天同庆、奔走相告)、“不明觉厉”(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,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)、“人艰不拆”(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,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)等。四字体之后,还有更精炼的三字体出现,比如“我伙呆”(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)、“何弃疗”(为何放弃治疗)、“人干事”(这是人干的事吗)等。这些“新成语”大多是对某句话的字面缩写,如果不了解原委很难理解。称其为“成语”也许用力过猛,但在网络上增加些笑点也未尝不可。
好不容易过完了2013年,我们不妨“喜大普奔”,至于那些烦心事儿,不如就“人艰不拆”了吧。